今年是我國少年司法制度建立30周年。1984年,上海市有了我國第一個專門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議庭,如今,全國各地的少年法庭已經超過2200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不久前表示,要探索創新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執行方式,推動完善少年司法工作體系。
在少年司法制度的視野中,每個失足少年都值得關愛。社會不應該把他們當成標簽化的“問題少年”,而應該通過司法之手予以教育挽救。本期大家談,我們邀請北京市的三名少年法庭法官,談談他們眼中的少年司法。
下期大家談將回到“當法治成為生活方式”的話題,歡迎廣大讀者積極投稿,參與討論。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010)65368684,請注明“大家談投稿”——編 者
法槌連著沉甸甸的責任
北京鐵路運輸法院 曾智湄
少年法庭的案件審理有其特殊之處。面對失足的孩子,需要保持一個法官的理性和公正,也需要具備一位母親的慈愛和憐憫。在法與情的交融中,賦予他們社會關愛的力量。
在我審理的眾多案件中,有一起少年涉毒案件印象深刻。2007年,少年小張和小李在他人指使下,走上了運輸毒品的犯罪道路。小張從小失去雙親,小李則在單親家庭長大。由于缺少家庭的溫暖又長期疏于管教,兩個不諳世事的孩子被人教唆利用,諸多主觀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孩子走上了涉毒犯罪道路。
法庭宣判之后,我告訴兩個孩子,“雖然刑期很長,但對于你們剛剛開始的人生來說,這只是一小段插曲。一紙判決只裁判了你們的過去,并不能裁判你們的未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兩個孩子需要,我愿意永遠做一個傾聽者、疏導者、守護者。
少年犯是在成長道路上犯了錯的孩子,但他們也同樣擁有實現人生夢想的權利。對于法律而言,公正嚴明乃立身之本,人文關懷同樣不可或缺。
法治教育少不了家長
北京海淀法院 張 瑩
年僅16歲的小利因涉嫌故意傷害罪被羈押。第一次與小利家長見面,小利爸爸就給我來了個下馬威。“我家三代單傳,他要是被判了刑,讓我們一家以后怎么活?”面對這個情緒激動的父親,我決定在法庭上用游戲的方式對他進行啟發教育。“給你一張白紙和一個玻璃球,你想象下小利就是這個玻璃球,他想在白紙上無拘無束地跑來跑去,你怎么做才能保護他不從白紙上掉下去?”
“把白紙的邊緣折起來,四周都給它圍上就掉不下去啦。”小利爸爸終于想到了辦法。我趕緊趁熱打鐵:“就像游戲里體驗到的,要保護‘孩子’就得給他設‘墻’,為他明確行為底線,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他似乎聽進了我的話,一下子陷入了沉思。
對于未成年犯罪來說,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是造成犯罪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必要的約束監管和法律常識教育,無原則的溺愛偏袒導致孩子滑向錯誤的深淵。因此,法治教育的對象不僅僅是未成年人,也要包括孩子的家長。
別忽略了未成年被害人
北京二中院 王洪波
未成年被害人無辜遭受犯罪侵害,往往無法承受身心的雙重重創,隨之而來的是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和精神壓力,甚至可能影響他們今后的人生態度和成長道路。除了提供司法救助,對未成年被害人進行心理疏導也不容忽視。
2011年,我在法院見到了13歲的小美。她幼年時親眼目睹母親被繼父用菜刀砍傷,自己也遭繼父多次砍擊。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痛苦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13歲女孩所能承受的限度。手術治療費用也是一筆沉重的經濟負擔,母女二人根本無力承擔。
我邀請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的心理輔導專家幫助小美,同時協助她提交了未成年人司法救助申請,并很快獲得了批準。經濟的壓力得到緩解,心理的創傷也逐漸治愈。在許多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如今小美已經走出心里的陰霾,重新回到了校園。
法律是一把保護傘,運用法律武器幫助未成年被害人及時獲得司法保護和救助,伸張公平正義,爭取合法權益,我們才能構建充滿溫情的法治中國。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