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民政部發(fā)布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共有350萬對夫妻辦理離婚。面對10月,黃金周變成“婚慶周”的結婚高峰現象,不禁讓我們反思:在離婚率持續(xù)飆升,且離婚群體越來越年輕化的不爭事實下,現今時代面對婚姻,我們應該持什么樣的家庭價值觀,特別是女性,如何定位自己的家庭角色以更好地經營家庭。
如今,人們對中國婚姻穩(wěn)定和家庭關系和諧的擔憂日增,不少人將離婚率上升歸咎于年輕人受現代社會西方物質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導致道德滑坡、家庭價值觀式微。特別是前段時間,以律師群體視角拍攝的電視劇《離婚律師》,更是從離婚律師的職業(yè)道德觀問題入手,影射出“80后”新時代知識女性頻現的“缺乏家庭責任感”“依賴性太強,結婚即失去自我”“離婚借助法律,不惜一切力爭夫妻財產”等婚姻狀況。不少人開始感慨:以“50后”為主的傳統“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式家庭觀一去不復返,“法律至上”榮登婚姻倫理,家庭觀念的“上上座”。
法治化國度下,“離婚律師”成為一種職業(yè),我們一方面欣喜于法律保護了離婚中女人和孩子的權利。但另一方面,隨著《婚姻法》的一次次修改,離婚率飆升,離婚主體年輕化的現狀下,我們是否當去剖析現代社會背景下,社會家庭的不穩(wěn)定性,人們對家庭婚姻經營的態(tài)度,觀點看法和行為付出?
兩代人家庭價值觀的沖突,其實是現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和感情類型的多元化造成的必然結果。從社會法制化的角度說,一次公平的離婚遠比一個名存實亡的婚姻更能體現社會的進步。但這實際上,又反映出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婚姻問題的出現,夫妻是否都要以“對簿公堂”的形式展開“財產爭奪戰(zhàn)”,吵得面紅脖子青,鬧得勢不兩立,兩敗俱傷?
《離婚律師》中,本要走“離婚官司”路線的一對欲離婚夫妻,卻巧借一場“離婚典禮”挽回了二人的婚姻。這個情節(jié)設計得十分經典。
這是一樁典型的“丈夫出軌案”,夫妻間并非已沒有感情維系。主角羅鸝(姚晨飾演)作為妻子的辯護律師,感同身受的她決定盡全力幫助妻子奪回該有的財產。而羅鸝母親卻在妻子一直哭訴“被離婚”的狀態(tài)中,發(fā)現夫妻雙方并非感情已盡。她主動勸阻妻子“不要一味地自嘆自怨被動相信丈夫,放棄自己的工作,然后‘被離婚’”,要主動去意識到,從夫妻共同奮斗,到自己退居在家,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什么原因導致了丈夫對婚姻的背叛。最終,通過“離婚典禮”上夫妻共同回憶生活點滴和自省自救的方式,夫妻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所以,新型家庭關系的建立不僅需要法律的保障作用為家庭維系助航,更需要成員間,主體意識、關愛意識為家庭經營助力。
“離婚典禮”的情節(jié),意在借妻子反思自我的同時,也讓丈夫反思了自己。雙方共同反思婚姻為什么會走到這個地步。妻子完成了從“被動放棄工作”,到“婚姻出現問題”,再到“主動喚醒丈夫回歸家庭”的女性自省與自救的自省過程。丈夫也借此重新認識了自己和妻子,回歸到了正常家庭生活的軌道。
無論是事業(yè)心還是家庭歸屬心,雙方都要以家庭主體意識來約束自己。以“和諧團結、敬老愛幼、白頭偕老”為主的家庭的核心價值觀依然是當代家庭價值觀的主流。家庭作為社會集體的價值一定程度上更重于個人發(fā)展價值。特別是女性,應該是家庭幸福生活中的主動者、創(chuàng)造者。女人最危險的行為,就是一旦結婚,就主動或者被動地變成一根沒有氣脈的柔弱無骨的青藤,緊緊地纏繞在丈夫身上,放棄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女性要學會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時常給對方點贊,為家庭生活增添樂趣,來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以有效地迎接風險社會的各種挑戰(zhàn)同時,完成個人作為母親、妻子價值的升華。(王紅旗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中國婦女報